上海市地质学会举办团体标准《低渗透污染场地压裂增渗协同修复技术标准》培训会 |  | 来源 : 上海市地质学会 | 发布日期 : 2025-06-10 |  |
|
|
 |
|
 |
近日,上海市地质学会在宝山区组织开展《低渗透污染场地压裂增渗协同修复技术标准》宣贯培训会。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长松、上海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何招 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 |
培训会伊始,何招 秘书长简要介绍了学会建立团体标准组织与管理概况及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开展 况。学会团体标准对地质行业技术进步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 动作用。《低渗透污染场地压裂增渗协同修复技术标准》的编制与发布,是学会发挥地质科技应用与环境保护修复相结合的一次重要尝试,旨在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与行业科技进步,为地质科技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低渗透污染场地压裂增渗协同修复技术标准》主要起草人章长松代表编制组致辞。他提到,针对低渗透污染场地的修复是城市生态治理中传统的修复技术在这些场地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难题,开展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科技研究与课题攻关,形成了科研成果,编制了《低渗透污染场地压裂增渗协同修复技术标准》团体标准,为低渗透污染场地的修复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希望各行业单位积极应用,并提出创新性修订建议。 |
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同济大学环境岩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宏信教授对标准的重点条款内容、规定及编制技术依据等作了详细介绍。陈教授表示,该标准针对国内低渗透污染场地修复的难点和痛点,提出了压裂增渗协同修复的技术体系,涵盖了从工程设计、施工工艺到过程监测、效果评估等全方位的技术要求。标准的制定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也为低渗透污染场地的修复提供了科学、安全、经济的解决方案。 |
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的陈贺博士后分享了标准所依据的相关科研成果及在实际污染场地治理案例中的应用 况。他详细介绍了原位增渗协同修复的核心工艺研发成果及应用效果,包括压裂增渗、强化抽提与强氧化等环节的协同作用机制,压裂增渗技术可显著提高低渗透地层的渗透性,为后续的抽提和氧化修复创造有利条件等,并重点介绍了为实现最佳修复效果根据不同场地的污染特点优化工艺参数成果。通过实际案例的介绍,让与会者对标准的理解与实施建立基础。 |
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上海市地矿集团科创中心副主任丁露高级工程师全面介绍了团体标准配套的 慧决策系统与成套装备的研发背景、系统架构和功能特点。基于大数据及人工 能等先进技术构建的系统,可实现对低渗透污染场地修复过程的实时监测、 能分析和精准决策。她还详细讲解了成套装备的技术创新点、操作要点和维护方法。通过团体标准实施, 慧决策系统与成套装备的结合,不仅能提高修复工程的效率和质量,还能降低人工成本和操作风险。 |
本次宣贯培训的《低渗透污染场地压裂增渗协同修复技术标准》,是学会2024年立项并完成编制出版的第二部团体标准。该标准由同济大学主编,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编制,自2024年11月15日起实施。宣贯培训会吸引了线下近40名以及线上地质、生态修复科技工作者的热 参与。培训会的成功举办,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 动该标准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低渗透污染场地压裂增渗协同修复技术标准》培训会的召开,为低渗透污染场地修复领域提供了 确的技术指引与标准化解决方案,对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 |